【世界聚看点】端午香囊此刻不“卷”更待何时
今年6月21日是夏至,22日才是端午节。距离端午节还有20多天,但节日的预热氛围已经有了。
【资料图】
据都市快报报道,河坊街上不少新款端午香袋上市,因为是兔年,各种萌兔香袋设计令人眼花缭乱,款式从传统香袋到手环香袋、手机链香袋、护身符香袋,无所不有。最让人瞠目的是,杭州仅胡庆余堂和方回春堂这两家,每一年制作的香袋数量就多达几百万只。
这不得不疑惑:到底是什么风潮,将端午节的一个小物件搞得如此“卷”?
但转念一想,此刻不“卷”,更待何时?一年不过也是只“卷”此一回。
也许是这几年的国风潮,终于从服饰刮到了传统民俗,而部分民俗往往与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密切相关。在古装剧中,贵族公子的腰间总是挂了几个香囊的,但如今的年轻人的腰间很少会有悬挂饰品了。香囊必须要变着法子走近人们,只有让香囊“潮”起来,萌起来,才能打动更多年轻人的心,进而让香囊背后的中医药文化,慢慢走进下一代传承者的视野。
在萧山,每年过端午节也有几个事得做,比如母亲们包一堆粽子、门口悬一大把艾草和菖蒲、包上或车里挂几个香囊。这三件事,身边很多人都在做,但少有人深究其中的道理,其实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套护佑苍生的法子,核心思想就是中医药文化。很多民俗都有这种情况,包括中国很多词语成语的背后都藏有深刻的医理,但百姓是“日用而不知”。
这些“日用而不知”的中医药文化,虽然护佑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但当下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式,让老树开出新花,才能吸引到“赏花人”。
就戴香袋的习俗来说,古已有之。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写道“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端午节快到了,皇宫里的贵妃,即宝玉的姐姐元春,赏赐下端午的节礼,其中“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
《离骚》中佩戴的,贵妃赏赐的香袋,多以藿香、陈皮、薄荷、艾叶、菖蒲、丁香、白芷、冰片、甘松等芳香性中药为主,磨成粉后塞入香袋,以起到芳香开窍、辟瘟除秽、驱蚊除虫之效。这个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中医的护生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在中国的民俗中,默默滋养着众生。因为,中国人从一而终地信奉自然,相信土地、天空、四时,相信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生死枯荣、悲欢离合都是顺应平衡之道。而人们追求此境界的一个落脚点,便是依据四季轮回和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建立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以及延展出来的农耕、民俗、饮食等,硬是把一个虚无缥缈的“天”,跟地上的人、花草果蔬、万物,连接起来。
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中说:“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其实,跟物候相关的还有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比如端午的设计,处处藏着护生之道。
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或许一开始只需要觉得有趣好玩即可,只需要埋下一颗“种子”。当你日渐风雅之时,便可抛弃世俗名利之心,而以平和细腻之心去感知自然、感知天地——赏时令风景,吃时令食物,饮时令茶,折时令花草入室,感受季节流转之美。这时候,冥冥中自有一股强大的引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去探索民俗背后的中国文化,因为有太多了,不仅仅只是一个端午香囊而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