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宗元学习调查研究


(相关资料图)

今年全国两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全国迅速掀起调查研究热潮。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古至今,许多人注重调查研究,为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笔者所生活的湖南永州,一千多年前,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柳宗元,他也是调查研究的高手。柳宗元一生多数时光在基层为官,他的工作方法和文风尤值得后人学习。

柳宗元目光敏锐、善于思考,对一些饱受诟病的社会现象,他不是简单地记载,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唐代的司马是幕僚性质的官员,多用于朝廷优待宗亲或安置闲散官员,不负责具体事务,白居易曾称这类官为“送老官”。

但柳宗元没有闲着,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他了解到,永州一些家庭因还不起债,只能将儿女卖给大户人家为奴为婢。根据当时的法令,一日为奴,终身为奴。对此,百姓苦不堪言。柳宗元经过详细的调查,力劝当政者“革其乡法”,允许沦为奴婢者赎身。他的建议被采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在具体工作中,柳宗元不迷信盲从,而是通过亲身实践,以创新的精神和巧妙的策略,向一些陈规陋习发起挑战。公元815年,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柳州是一个比永州更偏远落后的地方,到任后,他深入民间,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关心他们的疾苦,正如《柳州峒氓》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从“异服殊音不可亲”,到入乡随俗、与百姓打成一片,在柳州刺史任上,柳宗元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兴利除弊,做了许多利民之事。他了解到,柳州山清水秀,却并非风调雨顺,非涝即旱的日子让人们愈发迷信鬼神。他提出打井抗旱,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说此举会断掉“龙脉”。柳宗元耐心劝说:如果“龙脉”好,为何年年闹水患?打井的目的,正是要理出真正的“龙脉”。最终,他率队打出多口水井,改变了柳州缺水的状况。

柳州是喀斯特地貌,不适合种植水稻,当地人却认为是风水不好,导致城郊大量土地抛荒。柳宗元反复试验,发现这些荒地适合种蔬菜和竹子。思路一变,荒地变宝地。

柳宗元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本质,他的作品以小见大,充满了悲悯之心和家国情怀。在写作《捕蛇者说》时,柳宗元深挖蒋樵夫数辈人宁愿冒着被毒蛇咬死的危险,也不愿放弃这一高危职业的深层原因,道出“苛政猛于虎”的时弊。十年永州生活,柳宗元与当地百姓结下深情厚谊,时逢乱世,人们缺乏安全感,他不失时机写出了《童区寄传》,以一个智勇少年的脱险经历,启迪人们加强自保。在《临江之麋》《黔之驴》《罴说》等寓言里,他巧借各种动物特点,直抒己见,嬉笑怒骂,展示出高超的讽刺艺术。

丰富的基层生活和工作经历,让柳宗元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他本人又学富五车、才思敏捷,诗歌、散文、书信、寓言、政论等信手拈来。这些作品既是文学佳作,有不少也是别出心裁的调研报告。他写《黔之驴》和《蝜蝂传》,用两种动物暗讽朝廷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及地方官员为攫取钱财不择手段。在《天对》和《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他将调研心得、从政主张巧妙穿插在问答中,成为书信典范、政论名篇。在永州民间走访途中,他借景抒怀,创作出“永州八记”,自成一派,开创了中国山水游记新境界……

柳宗元47岁便去世了,他一生长期流放在外,不被重用。但他始终胸怀天下、扎根百姓,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唐朝的中兴尽心竭力。柳宗元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挖掘。

关键词: